|
欢迎加入最专业的匹克球社区,获取最新技巧、赛事和新闻资讯!匹克球爱好者、教练都在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突然多了不少人提起“匹克球”?一种看起来像羽毛球和乒乓球混合体的新兴运动,居然一夜之间成了“圈粉神器”。
广西,正在这股匹克球浪潮中跑出了自己的速度和力度。
就在不久前,自治区体育局正式印发了《关于印发推广匹克球运动及组织开展广西匹克球超级联赛工作方案的通知》,一整套从组织体系到赛事规划的组合拳,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广西不是来试水的,而是准备在全国打个样本。
打造“广西模式”:一个协会,四大体系
2025年,广西匹克球协会应运而生。这不是一个单纯挂名的机构,而是未来全区匹克球运动的中枢——推动14个设区市、乃至更多县区成立基层协会,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运营网络。这意味着,匹克球将不再只是某些城市里的“时髦尝试”,而是真正扎根到自治区的神经末梢。
同时,广西打出四大赛事体系这张王牌,不光有自己“亲手打造”的广西匹克球超级联赛,还有国家级赛事落户本地:2025年中国匹克球巡回赛总决赛、中国匹克球城市挑战赛总决赛将继续在广西举办。年底还将迎来中国—东盟匹克球公开赛,而2026年,匹克球将首次进入自治区运动会,写下全国第一的纪录。
这不只是为了比赛,更是借赛事之名,引流入圈。
“教练+裁判”双线培养,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很多人对匹克球的第一印象是“休闲”“中老年”,但广西的做法显然不满足于此。他们盯上的,是更长远的人才链和教学链。
未来两年内,计划培训不少于2000名匹克球教练员与裁判员。重点对象是谁?中小学体育老师、高校学生、社团指导员。这就意味着,未来可能在中小学课堂上,你我都能看到“正手抽球”“网前吊球”这样的专业动作。
培训不是终点,而是入口——当一个体育老师具备了匹克球教练证,他就能带动一整班学生;当高校社团指导员掌握规则和执裁能力,比赛就不再只是玩票性质。
这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职业化改造。
进校园、进商圈、进社区:匹克球开始“贴地飞行”
谁说竞技体育就得高高在上?广西的匹克球推广战略,主打一个“接地气”。
以校园为起点,在南宁、桂林、来宾等地的中小学试点推进;再把超级联赛的月赛、周赛安排进各大商圈、社区。这种“拎包就能打”“抬脚就能看”的方式,把观众变成了玩家,把路人变成了球友。
从以往经验看,体育项目如果走不出学校操场和体育馆,很难真正形成广泛的参与基础。而匹克球恰好适合“低门槛+高趣味”推广策略——球轻拍小、节奏适中,三五好友打一局,下班回家约一场,健康又解压。
广西的目标就是,要把这项运动从“少数人的兴趣”,变成“多数人的日常”。
一场地双用途:匹克球场建得快、用得起
可能很多人心里会犯嘀咕:新运动是不是得重新建场地?钱从哪来?地从哪找?
广西给出的解决方案很务实:现有羽毛球场优先改建,推行“一场两用”;同时,将匹克球场地建设纳入“体彩公益金”支持范围。目标很明确——到2026年,全区新建或改建不少于1000片标准场地,每个县(市、区)至少6片。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群众在哪,场地就建到哪”的真正回应。毕竟,哪怕你打得再热爱,没有场地,一切等于空谈。
结语:下一站,全国样本?
广西的匹克球推广路径,其实折射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当一种新兴运动在全球范围走红(匹克球在美国已成全民第一运动),我们要如何“本土化”,走出自己的发展逻辑?
广西的答案是:先做一个完整模型,再推向全区,最终带动全民。而从赛事承办到人才培养,从场地落地到组织构建,他们几乎步步紧扣。
或许,若干年后我们回头看,会发现这场广西匹克球的“快跑”,恰恰是中国匹克球发展的一个临界点。你,准备好拿起球拍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