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加入最专业的匹克球社区,获取最新技巧、赛事和新闻资讯!匹克球爱好者、教练都在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深圳,这座高速运转的城市里,出过程序员、企业家、艺术家,却很少出运动员,尤其是像龙雨飞这样,能在匹克球这项仍属“新潮”的运动中站上亚洲之巅的选手。
更让人惊讶的是,她原本有一条堪称“标准优等生模板”的人生路径——美国名校本科、硕士、即将进入博士项目。可她,却毅然决然,选择了另一条路。
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放弃前方稳定的光明大道,去闯一条前所未有的小径。而她,偏偏走了。
01|“你想继续读PhD?我想继续打球。”
2024年底,美国东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
这原本是龙雨飞即将进入博士阶段的准备期。她的邮箱里已经收到了来自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和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的 offer。她在 Vanderbilt 的公共卫生硕士刚刚完成,研究也做得风生水起,家人和教授都默认她会继续往上深造。
可没人想到,她悄悄参加了几场业余匹克球赛事——那种你可以穿着普通运动鞋、带着一把租来的拍子,就能打上一下午的社区比赛。
一拍之下,心动如初。
“和我在大学打 NCAA 网球时完全不同,匹克球的节奏、节奏转换、精细度,它让我感觉我在场上能控制整个空间。”她在采访中说。
从“用脑打球”的理性快感,到“用心竞争”的身体流动,龙雨飞在匹克球上找到了她在科研里从未获得的东西:即时的反馈、真实的成败、鲜活的人性。
她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放慢一下脚步?不读博士了?”
02|深圳女孩的竞技基因
其实龙雨飞不是“偶然爆发”的体育天才,她的基础,从小就打下了。
她出生在1999年1月21日,成长于深圳南山区,父母都是医生,家庭重视教育,也不排斥孩子尝试体育。她从7岁开始接触网球,小时候在深圳湾体育中心常常一练就是三个小时。
“她是那种练得再苦也不吭声的小孩,但你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不服输。”一位曾带过她的青少年教练曾回忆说。
中学后她前往美国读书,在 Boston College 与 Vanderbilt University 分别效力网球队,打过 NCAA 一级联赛。她的正手 topspin 和反手削球(slice)曾在校内赛季中留下深刻印象,但也逐渐发现,自己在高水平网球的“爆发力”与“身高条件”方面并不占优势。
“我不是靠一板杀球吃饭的类型,我更擅长调动与阅读。”她说。
这句话,现在回过头看,几乎就是她匹克球打法的写照。
03|“Trailblazer”:亚洲第一代全职职业女将
2025年初,她正式加入了 UPA Asia Trailblazers Program ——一个由亚洲匹克球发展联盟(UPA Asia)发起的“先驱者”项目,旨在打造亚洲地区第一批全职、职业化匹克球选手。
她的身份也就此发生了质变:不再是科研助理,而是职业匹克球选手。
从春天起,她踏遍亚洲各地的巡回赛——马来西亚、福冈、越南、香港……在2025年短短不到六个月内,她完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三连冠壮举,成为女子单打积分榜榜首。
🥇 马来西亚公开赛 女子单打冠军(1200分)
🥇 福冈公开赛 女子单打冠军(1200分)
🥇 越南公开赛 女子单打冠军(1200分)
除了硬实力,她也慢慢塑造出自己独特的赛场个性:理性沉稳,内敛专注,没有张扬的庆祝动作,也没有对手眼中的“锋芒毕露”。
她喜欢把比赛前称为“静修”,会在早上用一杯抹茶和冥想开启比赛日。这种“精神预热”可能来自她在生物学与医学领域的训练,也可能是一种东方哲学的回归。
她笑说:“读科研是耐心的工作,打球其实也一样。”
04|多面手,不止单打女王
别以为她只是女单专精型。
在女子双打、混双的赛场上,龙雨飞同样活跃,尤其是在与台湾选手魏婷婕搭档时,两人那种“一个封网、一个收割”的节奏,极其默契。
她目前在女子双打排行榜上排名第三(2800分),在混双中也与澳洲、台湾、日本选手有过不同组合合作,并持续得分。
这种多面能力,也恰恰是她思维方式的延伸——在她看来,匹克球不是“打赢谁”,而是“读懂谁”。
05|选择之后的世界
现在,龙雨飞住在深圳与美国之间。她说自己“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结构”——在亚洲打比赛,在美国集训,间或回国探亲,也偶尔在线做一些生物医学项目的自由咨询。
“我并没有离开科研,只是暂时不以它为主。”她坚定地说。
她的父母原本担心,但在看到她比赛后的眼神与笑容后,也开始慢慢理解。
“人生总要有一段,为自己而活。”
后记|
2025年秋,龙雨飞登顶 PPA 亚洲女子单打第一名。
她身上有太多“标签”:博士候选人、前网球运动员、职业匹克球先驱、深圳女孩、Trailblazer。
但如果你问她自己最喜欢哪一个身份?
她说:“我就是个在找节奏的人。”
此刻,她的节奏,刚刚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