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加入最专业的匹克球社区,获取最新技巧、赛事和新闻资讯!匹克球爱好者、教练都在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9月27日清晨,苏州高新区狮山文化广场阳光微醺,空气中透着一股期待的热烈。几十位身着统一球服的银发选手在场边热身,球拍与球鞋的摩擦声此起彼伏。没错,2025年“常青杯”匹克球邀请赛(苏州站)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业余比赛——它是国内首个由国家级行业协会主导的全国性匹克球赛事,专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量身打造。换句话说,这是中国“常青一代”自己的匹克球嘉年华。
老当益壮:匹克球赛场的主角是他们
别以为年过半百就只能“广场舞+门球”打发时光。这群“银龄选手”,个个球风凌厉、步伐敏捷,dink、drive、volley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许多参赛者都是各地俱乐部的主力,甚至有些人曾是羽毛球、网球的退役选手,转战匹克球后越战越勇。
现场观众中不乏年轻人,有人感叹道:“这些叔叔阿姨的反应速度,真不输我们!”
赛事主办方精心设计了更适合中老年人的赛制,降低对抗强度,提升参赛体验,确保“拼得精彩、打得安全”。每位选手都配有身份卡,现场还设有医疗点、休息区与茶歇站,细节满满,堪称“银发友好型”赛事模板。
以球会友,赛场之外的故事更动人
“我们是从重庆一起来的,一路自驾到苏州,顺便旅游。”来自巴渝的王阿姨一边喝水一边笑着说,“昨晚还去金鸡湖边散步,今天打球,明天打算去拙政园。”
这就是“体育+旅游”模式的魅力。
本次比赛并不仅限于竞技本身,更像是一场围绕匹克球的微度假。组委会鼓励选手“跟着赛事去旅游”,把观赛变成“赏园林、品美食、泡温泉”的文化之旅。狮山文化广场的选址也颇具巧思——周边既有便捷交通,又靠近多个景区,一站式吃喝玩乐,堪称理想的“赛事经济”样板。
苏州高新区:让匹克球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匹克球,这项融合了网球、羽毛球与乒乓球精髓的运动,近年来在中国迎来井喷式增长。苏州高新区早早嗅到了这股“球风”,目前已经建成了多个匹克球场地,活跃着不少市民俱乐部。
本地文体旅局负责人直言,“常青杯是个起点,我们想把匹克球变成高新区的特色IP,让更多人爱上这项跨年龄、跨阶层的运动。”
的确,和动辄几万元的高尔夫、需要大量训练场的足球相比,匹克球门槛低、上手快、社交性强,特别适合城市社区推广。若苏州高新区能借“常青杯”持续放大品牌效应,不仅全民健身得益,连带旅游、餐饮、文创等产业也将水涨船高。
一场球赛,如何让城市与人都“年轻”起来?
“常青杯”这个名字取得巧妙——它不仅是对参赛者“精神常青”的致敬,更寓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年轻化与活力化。
在狮山的这片球场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几百位银发选手的挥汗如雨,更看到一个城市如何用一项“接地气”的运动,串联起文化、经济与情感的脉络。
匹克球不是奇迹,但它能成为一个支点——撬动人心、撬动社区、撬动一个城市的新气象。
当比赛结束,球拍归位,谁又能说:下一个“常青杯”,不在你我身边的某个公园球场上悄然发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