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加入最专业的匹克球社区,获取最新技巧、赛事和新闻资讯!匹克球爱好者、教练都在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你听说了吗?陈哲拿了女单冠军!”
“当然,她那场的抽球,简直太飒了!”
这样的对话,过去你或许只会在NBA、世界杯、奥运会后听到。但在2025年的秋天,在河南鹤壁,人们谈论的是——匹克球。
9月28日,随着最后一记正手截击落地,中国香港队在团体赛中以微弱优势战胜浙江兰威队,“李宁杯”全国匹克球锦标赛正式画上句点。而这场赛事的故事,却刚刚开始。
“一座古城,一项新运动”,匹克球和鹤壁,真有点对味了
开幕式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举行,那座千年古城墙下,铁花飞溅、灯火阑珊,匹克球选手身着整齐队服从云溪桥走过,古与今在这一刻奇妙对话。
说实话,谁能想到,看起来“洋气”的匹克球,竟然能和“中原文化”搭得这么好?
匹克球,原生于美国西雅图,一开始是家庭院子里的亲子游戏。可谁又能想到,二十年后,它会在中国落地生根,从海边到黄河,从长三角一路烧到中原腹地。而鹤壁,这座并不算一线的中部城市,却用它特有的方式,把匹克球玩出了文化味、烟火气,甚至商业力。
赛事“浓缩”了匹克球中国发展现状
本届比赛规格不低——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牵头,311名运动员来自全国25支代表队,香港、甘肃、云南、福建、山西……大江南北齐聚一堂。
比赛设置包括团体赛、男/女单打、男/女双打和混双,每场都可以说是胶着战:从香港队和浙江兰威打满5小时的团体大战,到东道主河南一队的陈哲女单逆转封后,每一分都是血与汗的缠斗。
值得一提的是,团体赛采用的是MLP赛制,最后一局是“融合单打”,男选手打一半、女选手打一半,这种设计既考验团队,也让比赛更具悬念。说实话,这种新颖打法,是匹克球区别于羽毛球、网球的一大看点。
技战术升级,看见中国匹克球竞技的野心
蔡翔/陶昱含斩获混双金牌,男双方面山西队的陈瑞/马晨渊配合默契,快速截击、网前吊球节奏变化多端,一看就知道训练量不小。过去大家说中国匹克球发展慢,其实更多是起步晚。
但从这次锦标赛来看,中国的职业选手们在topspin(上旋)控制、dink(网前吊球)细腻度、drop(后场吊球)时机选择等关键环节上,已不输国际业余高水平。再配上国内场地迅速铺开、执裁队伍规范化、青训陆续跟上,这速度,不亚于当年中国网球刚起飞的那几年。
“匹克+”,让比赛不止于球场
比赛之外,是一整座城市在参与。
千鹤之舞体育馆主场馆之外,云梦山、浚县古城、淇河公园都设有赛场。每一块球场都成了城市的新打卡点。不是为了夺冠,不是为了奖金,而是为了——“我们一起上场”。
赛事嘉年华上,非遗表演、文创市集、体育装备展销汇聚人潮。比赛中场,观众们涌入商圈、走进小吃街、登上古城墙,一场“匹克球”成了推动城市消费与旅游的催化剂。数据显示:酒店入住率超95%,市区旅游人流是日常数倍,匹克球正在让这座城市“动”起来、“红”起来。
而赛事期间穿插的鹤壁文化宣传、文创周边、甚至线上直播和Vlog分享,也让鹤壁真正借着“匹克球”这股风,实现了一次城市IP打造的跃升。
鹤壁,正在成为中国匹克球的“样板间”
说白了,很多地方也办过匹克球比赛,但要像鹤壁这样——
- 有国际裁判队伍
- 有产业链配套(卓星体育、给力体育,已上跨境平台)
- 有全民参与的氛围
- 有城市文旅的深度结合
- 更有媒体矩阵高曝光量(央视+新华社+新媒体)
这样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不多。而“匹克球之城”四个字,在鹤壁,真的不只是口号。
如今全市已有1500块匹克球场地,几乎覆盖了每个公园、社区、学校。260名专业教练、裁判、骨干选手在持续推广。而匹克球器材也从“鹤壁制造”走向全国,走向海外。
匹克球,不止是一块球拍的事
一项运动的兴起,从来不是偶然。从家庭庭院走向全国舞台,匹克球在中国经历的每一次爆发背后,都有像鹤壁这样的城市在默默蓄力。
它是一种轻便的运动方式,也是一种连接人与人、文化与产业、传统与现代的载体。
你会发现,越来越多城市开始“上场”,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入球馆,甚至,街头巷尾的市民都能轻松说出什么是dink、什么是drop。这不仅是匹克球的胜利,更是“全民运动”这个时代趋势的胜利。
所以,再问一次:“走,匹克一下?”
这个秋天,鹤壁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