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加入最专业的匹克球社区,获取最新技巧、赛事和新闻资讯!匹克球爱好者、教练都在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你总是聊中国”。“我怎么可能不聊呢”?
这是来自马里兰州16岁女孩Isabella在回顾访华之旅时的回答。她的眼睛里装着北京的夜景、深圳的校园,还有与中国朋友一起挥拍击球的瞬间。而这个故事的最新一幕,发生在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场所:中国驻美大使馆。
就在8月2日的华盛顿,一座并不大的多功能厅,临时被改造成了一片活力四射的匹克球场。美国青少年和中国外交官们围绕一个“小球”打得热火朝天。球网两边,是不同的语言、文化、成长环境,但彼此之间没有隔阂,只有笑声和合作。
沙利文(Maryland蒙哥马利郡体育部主任)在活动致辞时笑着说,他来之前特意问了AI,大使馆是否办过匹克球比赛,但AI查不到,“或许这是史上第一次”。他话音未落,现场已经传出连续的截击声——比赛早就开始了。
这场别开生面的匹克球交流赛,是“美国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中国行”项目的延续。今年4月,44名马里兰州的师生走访中国三座城市——上海、深圳、北京,实打实打了一趟“文化+体育”的深度旅程。他们在中国挥拍练球,也在课桌上写下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说:“半个多世纪前,‘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今天,我们以‘匹克球外交’继续推动这段关系向前走。”他说,中美关系就像一场匹克球比赛,既要遵守规则、避免“踩线”,也要创造得分机会、多打配合。这个“大球”的进程,需要许许多多的“小球”来推动。
谢锋的比喻很巧妙——匹克球是一项融合了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的运动,不追求爆发力,但强调协作和节奏。正如中美之间的互动,也许不需要对抗式的硬碰硬,而需要有来有往的“吊球”与“截击”,找到彼此都能站得住的“甜区”。
在外交官与青少年搭档的友谊赛中,谢锋也亲自上阵。他的对手,也许是一个刚刚在北京学会用筷子的美国高中生;他的队友,可能是在深圳书法课上写下“友谊”二字的小姑娘。比赛结束后,沙利文为谢锋佩戴上了一枚纪念奖牌,象征着他正式加入了“匹克球外交”的大家庭。
活动现场还有更多温暖的场景。访华团的学生通过“云端”,与在中国结识的朋友视频连线,回顾当初一起参观校园、练习书法、体验汉服的画面。有学生回忆说,在中国的每一天都像是在“解锁新地图”。有人在那边过生日,有人收到了中国朋友送的小礼物,还有人一回国就开始找当地的中文学习班。
除了匹克球,开放日现场还安排了乒乓球、书法、汉服体验等环节。文化与体育交织成一幅多彩的“交流画卷”,吸引了超过200人参与。
你是否也曾在一项运动中,和素未谋面的人迅速建立起默契?
是否也在一次旅途中,打破对一个国家的刻板印象?
也许,这就是匹克球的魅力——它不只是击球,更是一次轻盈却坚定的连接。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外交不再只是谈判桌上的议题,也可以是球场上的一记吊球,一次击掌,一段共舞的节奏。
从“乒乓外交”到“匹克球外交”,中美关系的叙事正在悄然更新。而这些年轻人,就是故事的主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