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加入最专业的匹克球社区,获取最新技巧、赛事和新闻资讯!匹克球爱好者、教练都在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25年8月17日下午,昆明滇池湖畔的阳光刚刚收敛,云南佩雷英匹克球俱乐部内仍热血未歇。随着青年组混双冠军的一记smash斩落场地,第一届昆明市匹克球公开赛正式画上圆满句号。而这场为期两天的赛事,不仅汇聚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余名选手,还有来自新加坡、智利、美国、老挝等8个国家的12位海外球员,让这场比赛从一开始就热气腾腾,活力四射。
打着比赛的旗号,选手们“顺便”爱上了昆明
比赛分为青年组(18-65岁)与常青组(45-65岁)两大类,设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共10个组别。第一天为小组循环,第二天淘汰赛,一路厮杀至决赛,高潮迭起。
别看这只是地方赛事,高手却不少。许多国家级积分名列前茅的球员悄然现身。有趣的是,本次比赛并不计入积分,但热度依然爆表,主办方一度“措手不及”。原因很简单——昆明实在太适合夏天打球了!
来自南京的谢安妮一边大快朵颐地聊着过桥米线,一边笑着说:“我从没来过昆明,这次跟着球来旅行,没想到比赛之外的部分才是惊喜。”她的心声几乎成了所有参赛者的共鸣——在全国高温肆虐的8月,昆明这座“天然空调”城市,简直是匹克球的天堂。
灵活组队+跨城联动,匹克球的“社交基因”被放大
本次比赛还有一个亮点:组队自由,打法多样。
来自深圳的欧阳波一行三人,与珠海和广州的选手“临时拼单”组成混双组合。他说:“匹克球不像传统团体项目那么刚性,大家通过打球认识彼此,临时组队也丝毫不影响配合。”这种“随缘而聚”的参赛形式,不仅增加了社交趣味,也让全国玩家打破地域壁垒,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球友圈”。
而本次比赛的最大赢家,李泽峰与邹子睿这对“渝昆组合”,则是通过之前一次全国比赛结缘。李泽峰说:“我人住在成都,这次喊了重庆的朋友一起来参赛,昆明的球风很友好,球场环境也特别舒服。以后多办点比赛吧,大家都等着呢!”
从“野球”到“官方赛事”,昆明的匹克球迈上新台阶
事实上,云南匹克球的发展正在迅速起飞。国家体育总局将匹克球正式纳入中国网协管理体系后,这项“球拍界的小清新”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云南佩雷英俱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国已有超过200站匹克球巡回赛,昆明就是其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我们目前在昆明已建设专属球场,也正计划拓展更多城市赛、公开赛,提升匹克球的本地影响力。”赛事主办方负责人坦言,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是最适合匹克球的“温床”。
裁判长周琰皓也在赛场上化身“规则讲解员”,尤其照顾第一次参赛的“小白”们。他表示:“本次比赛采用‘信任制’,我们鼓励选手自己计分、纠错,同时也派出8名裁判协助。我们的任务不只是维持秩序,更要帮助推广规则、营造良好氛围。”
昆明的匹克球梦,正在“春城”悄然发芽
目前,昆明市匹克球运动协会已正式成立,并联合政府、企业共同发力,推动匹克球走进景区、街区、商圈等多元场景。匹克球运动正在成为全民健身、城市品牌和体育产业的多重交汇点。
随着赛事层级日益丰富,赛事体验不断优化,未来昆明不仅有机会举办更高级别的全国性赛事,更可能成为中国匹克球的重要节点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