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加入最专业的匹克球社区,获取最新技巧、赛事和新闻资讯!匹克球爱好者、教练都在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项曾被称作“退休老人的乒乓球”运动,正在中国催生一个千亿级消费新市场。匹克球,曾经只是美国社区里的消遣项目,如今正悄然嵌入中国人的社交、健身乃至投资逻辑中。
如果你还以为这只是一时的“洋潮流”,那得再想想了。根据Albert Fox发布的投资分析文章,到2032年,中国匹克球器材市场预计将从2025年的7亿美元增长至18.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这不是短视频火一阵的速朽爆款,而是一场真实发生的全民生活方式迁移。
场地还没铺满,资本已经先到位了
乍看之下,匹克球在中国的热度似乎还不如羽毛球、桌球、篮球这类“根正苗红”的国民项目。但你仔细看:- 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65%,意味着庞大的可覆盖人口。
- 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匹克球走进社区、校园、乃至办公楼的屋顶球场。
- 上海、深圳、北京纷纷涌现出以匹克球为主题的“Pickleball Palace”复合场馆。
- 社区赛事、亲子培训、兴趣社群、甚至婚恋活动,都在以匹克球为载体重新定义“场景体育”。
这不是资本冲进来搞噱头,这是政府、平台、市场三力合一的协同发展。
“中老年 + 青年白领”双主力人群已成型
别以为匹克球只适合“老外大妈”打发时间。它真正的魅力,在于低门槛与高社交属性。打几局不会累,动静结合,又有成就感。
中国65岁以上人群每年增长3%,这是个天然对低冲击运动有刚需的市场。而另一方面,都市白领群体,面临通勤疲惫和高压生活,也正在寻找“快闪式放松”的出口——匹克球成为完美解药。
想象一下,下班约三五好友,打一小时匹克球,然后撸串小酌一杯——这不就是城市青年的“新周五”?
社交媒体+电商=爆发引擎
匹克球的器材消费,也在同步崛起。国内品牌在淘宝、拼多多上推出百元级入门拍和训练包,迅速打破了入门门槛。与此同时,CPA(中国匹克球协会)携手抖音、微信KOL掀起教学短视频潮,激发了大量Z世代和都市年轻人的“尝鲜欲”。
别忘了,中国不是美国。我们没有“退休日常”,但有“流量生活”。谁能抓住小红书上的种草流量,谁就可能变成匹克球界的lululemon。
中外联动:谁会成为“中国的Joola”?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品牌正在围绕这块热土展开合作博弈:
- 美国设备厂商与中国代工方联合开发环保球拍,强调碳纤维+玻璃纤维材质,贴合可持续趋势。
- 李宁、安踏等国产运动巨头也已开始布局匹克球专业服装,打响品牌“第二战线”。
- 一些地方政府更为球馆、培训、赛事等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税收减免,增强项目落地能力。
说白了,不管你是卖拍子的、卖衣服的,还是搞场地运营的,现在都是“上车”的时候。资本看的是“人+场景”的组合黏性,而匹克球,正是这种黏性的绝佳平台。
“文化鸿沟”?不,叫教育周期
当然,也不是没有挑战。有球迷指出:“别忘了,羽毛球在中国根深蒂固,匹克球能挤进来?”这确实是个问题。
但就像日本用几十年把棒球培养成全民信仰,中国的匹克球也在走从“活动”到“文化”的路子。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课外体育中引入匹克球,社区赛事、青训营、企业团建也在逐步跟进。
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但只要动能不断,转化就会发生。
投资者看什么?别光看器材销量
真正聪明的投资者,会关注三个关键词:
- 粘性(Stickiness):匹克球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长期陪伴。
- 引荐(Referral):打得开心,带朋友一起来,社交裂变是最大增长源。
- 复购率(Repeat Purchase):从器材到服饰、课程、赛事,一环接一环。
所以你可以关注谁在做生态、谁在做内容、谁在圈地,而不是只看谁在拼低价球拍。
最后的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
当你还在观望,别人已经在圈地;当你还在研究CAGR,年轻人已经打出了上旋topspin。这个市场,机会窗口期是现在。等全民都开始玩了,你就只能做第二梯队的“跟随者”了。
匹克球,不只是运动,它可能是中国新中产生活方式的关键拼图。你还觉得它只是“打球”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