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加入最专业的匹克球社区,获取最新技巧、赛事和新闻资讯!匹克球爱好者、教练都在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五年前,你要是在北京或上海随便问个人:“你知道匹克球(Pickleball)吗?”十有八九的回答是:“这是什么?”而到了2025年秋天,这项曾经边缘的小众运动,已悄悄完成一次意义深远的“破圈”——在中国大陆的街头、公园、校园,匹克球正飞速升温,不再只是“国外潮人”的专属,更逐渐变成“全民社交新方式”。
看上去,这似乎只是又一个体育潮流。但如果你稍微拨开表层的热闹,会发现中国匹克球的崛起,其实隐藏着社会、产业、文化三重变革。
销售额六倍增长:数据不会说谎
据WPIC Marketing + Technologies 的数据,2025年7月中国线上匹克球装备月销售额已达 120万美元,同比增长接近 六倍。别小看这串数字,在运动装备领域,这种爆炸式增长意味着:真正的风口,来了。
WPIC 的 CEO Jacob Cooke 直言:“匹克球在中国的兴起,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一部分。”说得更直白点——在全民健身、后疫情解压、城市空间再利用这些大背景下,匹克球恰到好处地卡进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
它不像网球需要大场地、不像羽毛球门槛低但拥挤、不像篮球容易受伤——匹克球轻松、有趣、竞技感强,同时社交属性又拉满,堪称“精致社恐和活力中年”的理想运动。
郑钦文效应 + 体育回暖,匹克球顺势而起
这股潮流的形成,不能不提另一项运动的“借力”——网球。
自2024年中国金花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得网球女单金牌后,国内“网球热”重新燃起,而匹克球恰恰就是最容易“从网球过渡”的选项之一。
McKinsey 高级合伙人 Daniel Zipser 就分析道:“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球类运动加速成长的窗口期,匹克球正好赶上了这班车。”
从深圳到成都:“匹克热”不再只是沿海的游戏
别以为这场运动革命只发生在北上广深。
在苏州,当地中小学校正把篮球场改建为匹克球场,学生体育课已将 pickleball 纳入正式教学项目。在成都,社区体育中心纷纷开设匹克球体验课程,一小时场租从过去的50元涨到现在的100元仍供不应求。而在西安、合肥、南宁这些曾经运动“次级城市”,匹克球也开始出现在写字楼白领的下班清单中。
苏州匹克球协会副会长、同时也是某体育俱乐部总经理的陆冰透露:“我们每天接到最多的电话,不是问价格,而是问‘还有没有空场’。”他们的场馆每小时租金从60元起,最多一天能接待150人次。
这场全民热潮,已经不是南方、北方、一线、三线之分,而是一场真正的“草根革命”。
有组织才有未来:中国网协的入局让一切更快
在全球很多国家,匹克球的发展还处在“民间自治、玩家自治”的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则与组织力。
而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径。
目前,中国网球协会已成为匹克球赛事的主要监管与推动机构之一。这使得中国选手有机会在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环境中参与赛事、获得排名、进行训练。
正如 Brine Agency(专注亚洲球员代理的机构)创始人 Patrick Yan 所说:“中国的匹克球发展,是我们见过最‘体系化’的国家之一。其他国家靠社区,中国靠组织。”
别小看这个差别——体系化意味着人才梯队、意味着职业通路,也意味着赛事不会止步于“爱好者”阶段,而能走向真正的职业联赛、商业赞助、国家队体系。
生意人闻风而动,匹克球不再只是运动
当然,要说运动能“火”,光靠体育人还不够。要想“持久火”,还得靠一群嗅觉敏锐的——生意人。
2025年以来,越来越多中国体育创业公司、新消费品牌、甚至房地产商开始盯上匹克球场景。一些健身房直接将部分力量区改建为匹克球区;购物中心、办公楼开辟“楼顶匹克球场”;而专门为匹克球场配套的照明系统、地胶、围栏、培训服务,也正在快速形成完整产业链。
“匹克球创业项目”的小程序、APP层出不穷。一位来自杭州的创业者坦言:“不是我们选了匹克球,是消费者的热情推着我们往前走。”
匹克球,如何玩得更长久?
热潮来了,问题也来了:玩家体验如何保障?会不会走上“跳操一样的一阵风”?小城市、低龄人群、银发群体能否被照顾到?
这些问题,并不能靠几场爆款比赛或几个网红博主解决。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一个运动能同时打动孩子、打动中产、打动生意人和体育官员,它就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是一场文化共识的诞生。
匹克球正在中国悄然爆发,它不像马拉松靠毅力,不像滑雪靠资本,它介于二者之间,是一场不靠天时地利,却能赢得人心的全民实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