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9|回复: 5

[新闻资讯] 从“玩球”到产业链:江西上犹县的匹克球崛起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加入最专业的匹克球社区,获取最新技巧、赛事和新闻资讯!匹克球爱好者、教练都在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夜色刚落,赣江边的小道上灯光斑驳。球拍碰击球体的一声声清脆回荡在空气里,几对双打组合你来我往,笑声、讨论声交织成一片。这是上犹县城“生态匹克球运动中心”邻近区域的常态——这里正一步步从边缘运动转为城中“日常”。

上犹,这个江西赣南山水之间的小县城,正在用一项新兴运动——匹克球,编织属于自己的体育+文化+产业新图景。

从“新奇”到“全民”,上犹的匹克球孵化记
早期引入这项运动的人,很可能是上犹县二小教师龙立忠,2020年,龙立忠在广东走访亲戚接触匹克球,带回乡后曾在校操场颠球、邀请友人一试。起初人们还称其“四不像”,好似网球、乒乓、羽毛球的混合体。

但正是这种“难以定义”的特质成为它的优势:门槛低、学习快、空间需求不高,适合学校、机关、社区快速推广。

2023年,上犹县派出相关人员赴粤港澳大湾区考察,目睹不少网球馆已改为匹克球馆,于是决意在本地复制这种“低成本、高普及”的模式。

随着兴趣群体扩大、场地铺设加快,人流渐渐涌出:到目前为止,上犹县的经常性匹克球运动人口已突破1万人,场地近150片。在县城、乡镇、校园,拎起球拍就能寻到球友的“10分钟运动圈”已初步形成。

但这股“草根热”若无制度支撑,很难长久。幸运的是,上犹县在初期便主动铺好“组织 + 资源 + 政策”三条轨道。

政府推动:打球成为体制内的风尚
不同于多数地方仅在口号上提倡体育,上犹的关键在于:从上到下,有实际行动的领导在打球、有责任的部门在动真格。

县委书记、县长,主管体育的副县长,体育局局长,公安局局长、法院院长等部门领导均为匹克球爱好者;县政府曾下发文件,要求各直属机构、部门必须组建匹克球代表队,并至少拥有一片匹克球场地。

这套政策在实际落地中有几个特点:一方面,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强制“配额”与“设施保障”的推动下,匹克球职业化、单位化迅速铺开。公务员、党校干部、公安民警等都被“请进来”参与训练和比赛。另一方面,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把匹克球从“小众运动”变成一种身份与仪式:既有竞技价值,也具备符号意义。

县委书记刘洪梅在首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江西上犹站开幕式致辞时明确表示,匹克球不仅是“高雅运动、时尚运动”,更是产业与发展机遇。县里还投入专项资金:每年设立 800 万元赛事奖补、500 万元体育发展专项经费。

财政局也不落人后,自主举办机关系统匹克球赛,让干职工参与其中。

在这样的推动下,匹克球已不再是边缘运动,而被嵌入政府绩效、体育普及、社会风气建设等多重机制里。

场地铺开、赛事落地、产业延伸:三条并进
政府支持只是开局。匹克球在上犹真正站稳,还得靠场地、赛事和产业链三大板块协同发力。

场地:从校园到村头,从中心到乡镇
上犹县重点在场地布局上下功夫:新建东山镇沿河村匹克球场、上犹中学南湖校区匹克球场等项目陆续落地。全县目前已建设 130 余片匹克球场地。

匹克球运动中心位于清湖路与环南河骑行道交汇处,是县城主要比赛、训练承载体。

这种“网格式铺场”令匹克球触手可及,不论城镇、校园、乡村,都能迅速铺开到群众端。比起网球需要大场地、羽毛球需要顶网架,匹克球的优势在于“低建造成本 + 可共享场地”——羽毛球场、篮球场等翻拍改造即可。

赛事:用赛制撬动普及与影响
上犹在赛事组织上下足功夫:2024 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江西上犹站,把当地选手带进全国积分体系。在同年,县里还举办“阳明湖杯”匹克球赛、校园匹克球赛等多档赛事,使赛事层次有高有低,辐射面广。

到 2025 年,承办 “李宁杯” 中国匹克球巡回赛上犹站(CPC‑1000 级别),参赛选手超 200 人,设公开组和常青组多个项目。赛事不仅带动本地选手“出圈”,更带来了游客、媒体关注、赛事消费,成为城镇品牌名片和“夜间经济”节点。

此外,上犹还结合全民健身开展公益培训、社会普及。2024 年县教育体育局启动为期两周的匹克球公益培训,覆盖校园和社区。

产业链:从制造到科研的横向延伸
如果仅靠群众打球,还难以长期支撑。上犹把匹克球发展视作产业撬点。

在本地已有的玻璃纤维产业基础上,县内溢联科技(原主营电动车头盔)两年前“跨界”生产匹克球拍,每年产球拍 10 万套。这家公司还成立体育产业公司,推动体育+制造走向一体化。

据报道,该县已有 10 多家玻纤企业开始为球拍原材料提供配套服务。

当地还提出创办“江西省匹克球学院”,采用“理论 + 实训 + 实践”培养模式,每年培养超 500 名匹克球专业人才,配套设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教、产、研”融合生态。

面对挑战:可复制?可持续?
这条“匹克球之路”远不是一条笔直大道,它有曲折,也有隐忧。
  • 运动水平、教练储备不足:虽然群众基础已建,但高水平选手寥寥。匹克球从业者、专职教练、裁判资源还较为匮乏。即便有匹克球学院的规划,也需较长周期培养。若没有高水平赛事和选手支撑,长期影响力可能被压缩在地方层面。
  • 资源倾斜与公平问题:机关单位、直属部门以必建场地、单位队伍的方式“强制”推广,固然能迅速覆盖,但可能带来资源向机关、城市集中的倾斜。说白了,是“机关单位有场地,乡村学校或偏远乡镇仍缺乏” 的隐忧。若不能在资源分配上有所调节,容易形成“城市/机关匹克球过剩,基层不足”的反差。
  • 产业依赖与市场风险:目前溢联等厂家跨界球拍制作为产业支撑,但匹克球器材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若全国范围热度下滑,上犹的产业链可能面临风险。此外,产业链延伸还涉及品牌化、技术标准化、市场渠道建设等环节,必须不断升级才能脱困低附加值竞争。
  • 文化落地与长期吸引力:体育运动要成为一种日常文化,需要的不只是设施与政策,更是一代代人的持续习惯。匹克球能否在学生群体中深耕、在乡村中普及、在社区中扎根,是决定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展望:小县如何实现“匹克球蝶变”?
上犹的经验有不少地方值得其它地区借鉴:
  • 强化人才链与教练体系。匹克球学院若落地,要与全国、南方发达地区匹克球俱乐部合作引入人才,进行师资交流,形成教练+裁判+管理三条支撑线。
  • 赛事延伸下沉。不仅举办全国级赛事,也要在乡镇、学校、社区组织常态化联赛、节令赛、友谊赛,形成“赛今有、赛常有”的氛围。
  • 文化融合与旅游联动。上犹有山水、客家文化等资源,可将匹克球赛事与旅游节庆结合,如“匹克球文化节”“山水匹克球赛道”,让运动与风景、乡村旅游联动。
  • 品牌与产品升级。在球拍制造之外,可向核心部件、高端材料、智能装备延伸;尝试建立“上犹制造”匹克球器材品牌。
  • 监测反馈机制。对各单位场地使用率、运动人次、群众满意度等建立监测机制,及早调整资源配置。

pbcn-上犹匹克球.jpg


中匹在线 - 全球最大的中文匹克球社区!匹克球爱好者都在这! bbs.pickleballcn.com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匹在线 - 全球最大的中文匹克球社区!匹克球爱好者都在这! bbs.pickleballc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体制内打匹克球,可比打高尔夫健康多了!
中匹在线 - 全球最大的中文匹克球社区!匹克球爱好者都在这! bbs.pickleballcn.com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县真厉害!
中匹在线 - 全球最大的中文匹克球社区!匹克球爱好者都在这! bbs.pickleballcn.com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重视,发展就快
中匹在线 - 全球最大的中文匹克球社区!匹克球爱好者都在这! bbs.pickleballcn.com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匹在线 - 全球最大的中文匹克球社区!匹克球爱好者都在这! bbs.pickleballc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匹在线社区 ( ******|****** )

GMT+8, 25-10-17 05:4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