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加入最专业的匹克球社区,获取最新技巧、赛事和新闻资讯!匹克球爱好者、教练都在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匹克球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阳光下的退休快乐球,它正在迅速成长为北美最火的“新职业体育”,吸引着投资人、运动员、媒体甚至政客的目光。在这场变革的中心,是一家名为UPA的机构——它掌控着两大职业品牌:PPA巡回赛与MLP职业联赛。
而现在,这家公司面对的不是“还能不能火”的问题,而是:这把火到底能烧多久?
一边涨粉,一边亏钱:数据背后的矛盾
从数据看,UPA交出了一份相当耀眼的增长成绩单:
- 2024年观众人数突破32万人次,赛事直播内容总播放时长超过10亿分钟;
- PPA前七站比赛票务收入超170万美元,同比增长147%;
- MLP媒体收视最高场次突破43万观众,刷新历史第二;
- 全年度赞助收入增长50%,总收入接近6500万美元。
表面看,这是标准的“商业成功曲线”。但别忘了,匹克球目前还处于严重依赖资本输血的阶段。
根据多方报道,目前UPA的职业球员合同总额超过3000万美元,仅奖金池就高达550万美元以上,再加上场地、人员、直播制作、赛事物流,粗略估计每年整体运营成本极可能超过8000万至1亿美元。
这就出现一个明显问题: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远未覆盖支出。
换句话说,现在的匹克球职业化,是在“先把未来的钱花了”的模式下运转。
为什么大家愿意烧钱?
UPA所采用的策略,其实和硅谷创业公司如出一辙:
- 靠资本补贴先做大规模;
- 签独家合约“锁死”头部球员,构建壁垒;
- 排挤竞争对手(APP)直至垄断市场;
- 自建媒体平台,提高议价权和内容掌控力;
- 等用户体量和市场情绪到位,再冲击盈利。
这种策略在互联网赛道屡见不鲜。但别忘了,这是体育,是“内容 + 用户 +情绪”驱动的行业。
当情绪还没被点燃、当观众尚未习惯为匹克球付费,靠免费直播和现场门票拉动营收,很快就会遇到增长瓶颈。
球员是财富,也是负担
匹克球最独特的一点,是它的“职业化速度远快于赛事成熟度”。PPA与MLP在2023年大手笔签下几十位顶尖球员,合同金额有些堪比网球ATP二线甚至F1青年车手的水准。
这在短期内确实制造了大量流量与话题,也让“打匹克球能年赚几十万”一度成为媒体热词。但随着资本周期变冷,这种开支不可持续。
据多方报道,2025年年初已有部分赛事重新评估奖金池,甚至调整球员收入结构,开始走向“控成本”阶段。
有职业球员私下吐槽赛事“体验不值票价”:高报名费、差场地、长时间等待、不能使用俱乐部厕所、连家人都要掏钱买票来看比赛。
这类口碑若扩散,无异于职业体系的慢性自残。
出口在哪?
那UPA的希望在哪?一句话:媒体版权和品牌联盟化。
从MLS(美国职业足球联赛)的经验可以看到:早期的职业联赛即便十几年不赚钱,但一旦媒体版权爆发,估值就能飙升;MLS在2023年与Apple签下20亿美元转播协议,彻底翻身。
但前提是:观众基础稳定、品牌形象统一、联盟内容有持续输出能力。
匹克球未来是否也能走这条路?
可能,但有几个现实要点亟需达成:
- 观众留存:目前播放时长虽多,但重度用户比例仍偏低;
- 赛事品质标准化:不能“球员全职化、赛事社区化”;
- 媒体渠道下沉:仅靠PickleballTV远远不够,必须进入主流体育转播网络;
- 联盟统一性:APP与PPA如果无法彻底整合,匹克球商业价值仍然分散。
匹克球要学会“像体育一样挣钱”
现在的UPA,其实做得像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它的产品是体育。
体育的核心在于情绪、叙事和认同感,而不是纯粹的用户转化和流量变现。
匹克球的群众基础已经有了,参与人数突破千万不是虚的。但“全民参与”与“职业盈利”之间,还隔着千山万水。
现在,是时候让匹克球回归它的本质了:
- 打造真实好看的赛事;
- 提供玩家愿意重复参赛的体验;
- 讲出让观众愿意每周收看的故事;
- 构建球员、俱乐部、品牌共赢的生态。
只有当这几点都真正落地了,烧钱才值得,市场才稳定,匹克球的黄金时代,才不是一场纸上繁荣。
|
|